在金东区塘雅镇下金山村一处民房里,有一个金彩爱心家园。里面有工作车间、一个康复训练室、男女分开的两间休息室,以及食堂、活动室,车间外还有活动场地,可开展跳绳比赛、拔河等活动。

  墙上的作息表显示,在这里一天的时间安排有技能训练、手工作业、午休、康复文体活动等。

  这样的环境和设置似工厂又似学校。确实,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园,服务对象是中轻度(三级、四级)智力、精神类残疾人,依托来料加工基地建成的集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工疗作业、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日托机构。

  今年56岁的余金彩,是这家爱心家园的负责人。作为左手比右手短半截、视力弱的多重残疾人,余金彩在经历了找工作及工作时,因为身体缺陷受歧视、工作能力受限的艰难处境后,2009年开始自筹资金,依托家里的来料加工基地,创办了金彩爱心家园,2010年被确认为市首批残疾人爱心家园,也是我市首家个人创办的残疾人托养中心,2013年被确认为省级“小康·阳光庇护中心"。

  一家不赚钱,甚至要倒贴钱的爱心家园,余金彩坚持了8年多,并且想将它创建为更正规,对残疾人收益更有保障,对残疾人康复训练更专业规范的工疗车间。他图什么?他的作为和经历,又对残疾人有着怎样的影响?上周五,记者走进金彩爱心家园,探访余金彩和他的爱心家园,试图通过解读一个样本,引发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残疾人也不能少”的更多思考和实践。

  一个特殊的车间

  一群特殊的人

  上午9点左右,在工作车间,阿珍(化名)一手捏着绿色的塑料果子,一手拿着塑料枝条,熟练地沾胶、粘贴,做好一束果枝,又接着做下一个。

  你无法想象眼前这个身着干净整洁的蓝色工装、面带微笑,安静做工的39岁女子,5年前是一个衣衫褴褛、浑身恶臭,在附近村庄流浪的“傻子”。当时,已创办了爱心家园的余金彩和妻子看着这个可怜的女子生活不成样子,找到她并带回家,余金彩的妻子帮她梳洗干净、买药治疗,并安置在爱心家园里。一开始,已经习惯四处流浪的阿珍,经常半夜爬围墙跑出去。阿珍从不知道洗衣服,脏了、不想穿了便扔,穿上她问人家讨来的衣服。过年时,余金彩的妻子给她买的一身新衣服,出去一趟又换成了她四处讨来的旧衣服……余金彩夫妇一次次找回,一点点教,让阿珍渐渐适应爱心家园稳定、安适的生活。

  智力二级残疾的阿珍是附近乡镇的人,然而除了春节前后的三五天,她常年住在爱心家园,免费吃住,还能凭自己的劳动赚取手工费。

  就在大家都安静有序地做着手工活时,23岁的阿承拎着药慢悠悠走进了车间。余金彩笑着招呼他,让他把药放在窗台上,安排他在一边的空位坐下。

  余金彩介绍,阿承是精神类残疾,需每天吃药控制病情。阿承在车间坐不太住,基本不干活。每天早上过来,吃完中饭午休后3点左右就回家了。余金彩说,虽然有作息时间,但对这一群特殊的人,并不能硬性地按照要求执行,家园里的手工活也是按个人的情况能力自由安排,多的一天能赚十几元钱,少的一天也有两三元的收入。像阿承这样的情况,家园更多的是作为日托的作用,解放残疾人家庭里的劳力,让其家人可以放心地出去工作,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

  一个爱心家园

  一本勉强维持的账

  这个爱心家园一办就是8年,2016年,余金彩还在多湖街道租房子办了一家“亮彩爱心家园”,仅房租成本就每年多出8万元。他图什么,是有钱可赚吗?并非如此。

  刚创立之初的金彩爱心家园,依托于来料加工,面向附近村庄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包括肢体残疾、智力精神残疾、听力残疾等各类残疾人。尽管有就业能力,残疾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能力、手工速度,相比健全人,总是慢一些的。几年下来,设在家里的爱心家园,依靠设置在衢州、兰溪等地的多家来料加工基地赚取的收益补贴维持。后来,爱心家园只针对三级、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有效工作能力更弱,一天并不能完成多少来料加工的活。

  而爱心家园还要免费提供一顿午餐,下午则有一顿水果、饼干等点心,更有四五人常年免费吃住在家园里。同时,爱心家园还要支付4名护工每人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从2015年开始,爱心家园还聘请了医生一周上门一次为家园里的残疾人做常规医疗检查,每个月组织两次活动,这些都需产生费用。

  作为省级爱心家园,2016年开始,金彩爱心家园开始有按收容残疾人人数补贴的每月500元一人的生活补助、每月每名管理人员2000元的工资补助,因在市区租房子创办的亮彩爱心家园,还多了一年一半房租的补助。

  近几年,根据相关规定,我市对爱心家园、残疾人托养中心等机构的管理、审批越来越规范严格,并帮助对接公益组织咨询管理机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组织及人员,对爱心家园等机构建立清晰规范的财务制度。据金东区残联劳动就业管理服务所主任盛丹介绍,根据财务测算,光靠残联的相关补贴,这些爱心家园只能勉强维持,“而且根据审批补助原则,都是先投入再补助。可以说,办爱心家园,没有爱心,真的办不了。”

  一个工疗车间模式

  或许是一个双赢样本

  为让残疾人有更稳定的收入,爱心家园有更良性的发展,目前,经营了8年的金彩爱心家园,正和一家爱心企业签订筹建合作协议,摸索创建工疗车间。这两天,金彩爱心家园正在紧锣密鼓地改造中。

  当天下午,另外几家爱心家园负责人已迫不及待地来交流取经。市残联教就部部长江洲震也带着另一家有合作意向的爱心企业,到金彩爱心家园现场解说工疗车间的双赢合作模式,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残疾人公益事业。

  江洲震介绍,从爱心家园升级到工疗车间,残疾人将获得更加稳定的收益。同时,工疗车间对车间的管理、工疗作用要求更高、更规范,要对负责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规范的培训。工疗车间建成后,残疾人作为爱心企业里的特殊员工,企业要为残疾人缴纳五险,每月按最低保障工资标准发放固定工资。当然,爱心企业凭车间里庇护的残疾人人数可按标准退税。工疗车间也有相应的政策补贴。

  在实践中,爱心家园的工疗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也得到了验证。在金东区金姐爱心工坊,就有两名工人经半年的工疗康复训练,达到就业标准,被推荐至企业就业。更加规范、专业的工疗车间,是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最佳模式,是爱心家园的提升和发展,其效果将更优于爱心家园。

  据了解,目前我市需庇护照料的辅助性就业对象1万多人,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庇护中心97家,庇护人数1600多人。到2020年,我市1万以上人口乡镇、街道需建设辅助性就业机构129家,有就业意愿的三、四级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庇护照料)达到2000人,力争辅助性就业达到20%。

  本报记者 马骠 文/摄

  记者手记

  一个也不能少,期待更多投入

  昨天,是第28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是包括残疾人的小康生活。那么,什么是小康生活?各项监测小康水平的数字指标,指向的是人们以吃饱穿暖为基础,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环境等满意度及幸福感的体验。

  残疾人也不例外,除了保障基本的生存,他们同样拥有教育、就业等各项权利和需求。

  事实证明,在爱心家园里,智力、精神残疾人通过集中托管照料,得到了更好的照顾,通过工疗的方式,让他们成为一名劳动者,获得了社会参与感,也使一部分残疾人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劳动,从而改善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

  “能跟健康人一样劳动或创业,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换来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尊重和理解,会让残障人士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也是余金彩创办爱心家园的初衷。

  采访中,残联工作人员多次表示,“办爱心家园,没有爱心,真的办不了”。而余金彩说,要是没有各项政策补助,他也撑不过这些年。

  如果说爱心是源动力,那么政策就是起搏器孵化器。江洲震介绍,今年是残疾人就业提升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是当前残联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和弱点,金东区残联率先解读省市政策文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制定落地政策,有效推动了11家(包括试运行)爱心家园等辅助性机构在金东区开花结果。

  余金彩和他的爱心家园的8年,我们可以看出,一项公益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爱心和政策、资金扶持,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一个都能不少”的小康社会,首先需要全社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弱势群体的全面投入和扶持。在万千的爱心共识下,星星之火,必然燎原。